今天是
福建农林大学
海洋之神8590cn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三下乡”社会实践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赴莆田市涵江区白塘镇实践队走进莆仙寻觅“大食物观”
发布时间 :2024-07-18 信息员:谢思远 刘翔宇 戴怡卉/文 张志锋 陈奕 吴晨露/图 浏览次数:10

为了探寻莆仙文化中的大食物观,7月10日,海洋之神8590cn“数字双福,传承不息”实践队赴莆田市涵江区开展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宜海则海


实践队师生们深入萝苜田,探寻莆仙海洋美食的奥秘。在与街道办干部占旭明访谈中,他以莆田鱼丸为例,细致讲述了其独特制作工艺与令人垂涎的口感。

他强调:“莆田鱼丸不仅是我们的地方特色,更是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美食不仅生动诠释了莆仙人如何向广袤的海洋索取食物,更是他们践行大食物观的具体体现。

随后,队员们走进鱼丸店内,细致观察了莆田鱼丸从选材到成品的整个制作过程,品尝了那鲜美滑嫩的口感,切身领悟到莆仙人对海洋美味的极致追求。

探访过程中,一家干货店门口晾晒的海鲜干吸引了实践队师生们的目光。经过店员的允许,队员们近距离观察到通过晾晒工艺,海蛏和虾转为易于存储、风味独特的海蛏干和虾干。这一过程既延长了食材的保质期,又丰富了人们的餐桌。

通过这次萝苜田的探访之旅,实践队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了莆仙人对于海洋食材的独到处理与智慧利用,更加深了对大食物观在促进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方面重要意义的理解


宜林则林


在红团制作人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参与到红团的制作过程中,和面,包馅,揉成团,压制成型,上锅蒸熟,品尝红团。豆馅的甜而不腻,与由红曲粉发酵的面团完美结合,味道层次丰富,实践队员纷纷对此赞不绝口。

这不仅是一次味觉上的享受,更是对传统制作工艺的深刻理解。在品尝环节后,实践队员们与红团制作人进行了详细交谈,讨论了红团在当地文化中的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问题。

此次红团制作体验活动是实践队员对“大食物观”探索的一部分,突出了食物不仅是滋养身体的物质,更是连结过去与现在,乡土与世界的桥梁。通过这样的文化实践,实践队员们不仅仅是传承了技艺,更是推动一个活生生的文化在新时代中继续繁荣发展。

实践队走入了面馆,面馆老板向实践队展示了制作面条所需的各种工具与设备,从面擀杆到切面机,每一件工具都承载着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在老板的教学下,实践队队员参与到面条的制作当中,亲身体验了和面、醒面、擀面、切面的全部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亲身体验,实践队队员们不仅学习了制作面条的传统技术,更在与面馆老板的深入交流中,理解了这些技术如何在现代餐饮业中得以保存和创新。

老板分享了他如何在保留传统做法的同时,引入现代机械来提升效率和卫生标准,体现了“大食物观”中对食物的深刻认知和文化尊重。

参观完面馆,实践队接下来去品尝了特色小吃豆浆炒,观摩并体验了豆浆炒的制作过程。

豆浆作为全国传统的饮品,被莆仙人创新地用于烹饪,与鸡蛋和时令蔬菜搭配,制成了一道佳肴。通过这种新奇的烹饪方式,我们进一步探索了豆浆的多样化潜力。

加入事先打散的鸡蛋,快速搅拌以防鸡蛋凝固成块;新鲜豆浆倒入加热的平底锅中,缓慢加热至微。当豆浆与鸡蛋融合后,加入豆芽菜、青菜、兴化米粉,盖上锅盖,闷至一根根兴化米粉吸饱豆浆,淋上一勺特制的蒜头油,豆浆炒即喷香出锅了。

在探索豆浆炒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拓宽了对传统食材的认知边界,也对当代饮食文化中的创新与适应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豆浆炒作为一种莆仙人创意菜品,提醒我们即便是最传统的食材也可以被重新发现并赋予新的生命。

通过将豆浆从一个被动的饮用产品转变为主动的烹饪成分,我们挑战了传统食材的使用方式,展示了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饮食选择,也强调了在现代饮食实践中寻求可持续和健康选项的重要性。

在经过一天的探寻莆仙“大食物观”的旅程,实践队员亲身体会到食物对于百姓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莆田饮食也在海洋耕地等各领域不断变革和创新。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莆田人不断引入新的食材和烹饪技术,开发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口味的美食,将“大食物观”演绎的淋漓尽致。

探索“大食物观”的道路上,实践队一行收获颇丰,大家坚信红团、豆浆炒等具有莆仙文化特色的非遗小吃将会逐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成为展示莆仙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